未来节能玻璃的发展趋势
发布时间:2017年08月01日 点击次数: 作者:石英仪器
在全球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下,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Low-E镀膜技术飞速发展。目前,在线Low-E镀膜已可大批量生产,辐射率约为0.15的在线Low-E玻璃,性能稳定、不易受潮变质。离线Low-E镀膜已可生产辐射率为0.03的可钢化Low-E玻璃,过去这样的Low-E玻璃稳定性很差,不可钢化或钢化后要尽快合成中空,否则就会氧化变质,如今,据说在一定条件下已可存放数月,这是技术的巨大进步。现在,PPG、Guardian、金晶等公司的Low-E镀膜技术都已达到同等水平,而且都研发出了高透型和遮阳型等系列产品。更重要的是,Low-E玻璃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,这样一来Low-E玻璃的技术进步就为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的质量提升创造了条件。
节能减排要求中空玻璃进一步降低U值,却受到重量和厚度的瓶颈制约
欧盟地区在玻璃门窗节能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位置,早在1995年,德国就已立法推广Low-E中空玻璃。目前,在推广U值约为1.1W/m2·K的单Low-E中空的基础上,又开始推广U值约为0.7W/m2·K的双Low-E双中空玻璃。在此届国际玻璃展上各大玻璃厂商都展出了这类产品,而且笔者在德国和奥地利参观多家工厂时都看到正在生产这种双Low-E双中空玻璃,说明市场对其需求还是相当可观的。
真空玻璃研发再次呈升温趋势
与中空玻璃相比,真空玻璃U值低、厚度薄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。比如用前述辐射率0.03的Low-E玻璃,不难制造出U值约0.31W/m2·K的单Low-E真空玻璃和U值0.25W/m2·K的双Low-E真空玻璃,不仅厚度比中空玻璃薄很多,而且Low-E膜处于真空环境中,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,避免其氧化失效,这是吸引科学家研究真空玻璃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后,西方国家掀起研发节能玻璃的热潮。除Low-E玻璃和相关联的中空玻璃外,美国科罗拉多太阳能研究所和悉尼大学相继研发真空玻璃,后者于1997年使其专利在日本板硝子公司(NSG)实现产业化,先后建立了年产量10万平方米和5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。但总体上看,过去10余年来国外在真空玻璃技术上和商业上都无显著建树,国际上有关研发也一度走向低潮,但中国在真空玻璃的研发上却后来居上。